世界解读胡锦涛回答提问
来源:环球时报 更新时间:
2011-01-19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美国时间18日抵达华盛顿。在专机飞行的十几个小时里,世界舆论有一个空当,研读胡锦涛对《华盛顿邮报》及《华尔街日报》提问的答复。从中美“要摒弃‘零和’的冷战思维”,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历史形成的”,中国领导人的这些提法,西方很多媒体很像是“听进去了”。英国《金融时报》说,“胡锦涛说的没错:中国的崛起可以也应该有利于所有国家。”德国《南德意志报》说,“在世界舞台上,人民币可能与欧元和美元分享共存,这是一件好事。”胡锦涛此访被认为是2011年全球大外交的“开篇之作”,它似乎正给世界带来极其丰富的战略思考和感悟。清华大学学者孙哲认为,此访能为今后5至10年的中美关系定调,而中美关系的色调,就是全球政治的冷暖。中国从来都是世界政治的被动接受者,现在我们开始变得不那么被动。“但中国不是国际政治厄尔尼诺的制造者,中国喜欢风平浪静。”另一名中国学者袁鹏说。
外媒高度关注胡主席接受美媒采访内容
胡锦涛主席在访美前接受《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联合书面采访的内容持续受到外媒关注。
新加坡《联合早报》18日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前夕接受美国两家大报书面采访,呼吁两国抛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和展开新合作。报道说,胡锦涛回答提问时承认中美之前存在一些分歧和敏感话题,批评了美国的货币政策,但他整体上语调和缓。
英国《金融时报》的社论表示“对中美峰会前景谨慎乐观”。该社论特别提到,胡锦涛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呼吁结束中美两国的“零和的冷战思维”。该社论说:“胡锦涛说的没错,中国的崛起可以也应该有利于所有国家。这种崛起还可能被糟糕地处理失当。确保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如果没有建设性的中美关系,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是目前国际外交面临的巨大挑战。”
“美国之音”18日报道说,美中官员常说,两国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多年以来,双方的纠纷、摩擦、争吵、甚至对抗一直不断。如何才能够推动双边关系稳定发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看法是:加强双方互信。
“美国之音”说,胡主席16日回答两大媒体的书面采访问题的时候,把增加互信列为他提出的四点最重要的原则之首。胡锦涛说:“最重要的,一是要加强对话和沟通,增进战略互信。”
“美国之音”采访了专家就中美是否真能建立互信进行讨论,其中乐观的看法认为,美中虽然存在很多分歧,但共同利益还是巨大的,双方为共同应对21世纪的挑战,有可能在发展双边关系中走出新的路子。
西班牙埃菲社发表文章称,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上,有6个屏幕正在同时播放中国国家形象片。文章还引用胡锦涛主席在接受美国媒体书面采访时的话说,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学者维尼萨・罗斯1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次胡锦涛在访美之前接受美国纸媒的访问,核心议题还是要让美国人知道,中国更希望是在这个时候,与美国一同携手应对困难,这其中有美国的国债问题,也有军售问题,自然还有朝核、伊核争端。罗斯认为,21世纪的中国虽然在整体国力上势必会超越美国,但在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中国仍然不希望与美国是在争斗中获胜,而是希望在共同获利的情况下,一起发展,因为一旦美国经济垮了,中国也就失去一个重要的对外市场。而美国的国际影响力消失了,那更是会损害多极世界的发展。
胡锦涛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说法是外电议论的另一个焦点。《联合早报》说,胡锦涛语调最强硬的是谈到中美间最具争议性的经济课题、货币政策的时候。在谈到美元的支配地位时,胡锦涛含蓄批评美联储最近为刺激经济增长而为美国经济注资6000亿美元的做法。他说:“美国货币政策会对全球流动性和资本流动产生重要影响,应该保持美元流动性的合理稳定。”
多家外电都引用胡锦涛有关“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历史产物”的说法。德国《南德意志报》18日称,远东地区的大国“正试着与美国比高”,虽然中国离全球金融中心还有距离,但在世界舞台上,人民币可能会与欧元和美元分享共存,“这是一件好事,世界需要的不是主导货币作为锚”。日本电视台解读说,胡锦涛认为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制已经是过去的产物,有必要改变这一现象。但法新社认为,胡锦涛传达的信息充满安抚和肯定的意味。 访问“将使中美跨过关系动荡的一年”
胡锦涛对美国的访问被认为是2011年初世界最重头的一次访问。德国《明镜》周刊以“中国和美国的巨人峰会”为题报道说,几个星期以来,华盛顿只知道一件事――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奥巴马会晤,星期三将是本年度华盛顿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盛会,“华尔街的王子们”也争相参加。
《印度时报》18日报道说,此次访问正值世界历史处于关键时期,美国被广泛认为处于经济衰退期,而中国则正处于上升期,虽然两国仍然有不小差距,但却在逐步缩小。因此,它成为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均极为关注的一次访问,其中包括新德里。中美领导人使用的语言、会晤的实际意义以及象征意义、对世界的未来预示着什么等等,这些都是全世界的关注点。
在正式访问开始之前,胡锦涛访美将受到高规格待遇成为中美之间最具象征意义的事件。英国《卫报》18日报道说,胡锦涛对美国的国事访问中,白宫的国宴礼遇成为关注焦点,这是13年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接受国宴款待。报道说,考虑到中国在全球经济和外交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将是奥巴马执政期间所接待的最重要的一次国事访问。
德国电视一台18日报道说,中国领导人上次访美时,布什总统只准备了一次午餐,而这次,奥巴马却下令摆设盛大国宴,这种待遇通常只给予密切的盟友,“毫无疑问,时代已经改变,中国正在崛起”。美国并不经常为来访的外国领导人举行国宴,奥巴马就任总统以来只举行过3次。
清华大学中美研究中心主任孙哲1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美国是个实用主义的国家,礼节上是能省则省的,一般小国元首很难获得美国国事访问的邀请,所以访问本身已经说明美国对中国地位的一种肯定。不过,中美这次峰会的重要意义,已经远远超过21响的礼炮声。这次访问是在中美关系经历了一年的不愉快,中美力量平衡发生微妙改变的背景下实现的,两国都期望此访能为中美关系带来转机。孙哲认为,此访能为今后5-10年的中美关系定调。
英国《卫报》也援引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专家道格拉斯・帕尔的话说,胡锦涛访美将使中美跨过关系动荡的一年,“这是一个改善关系的绝好机会,在中国国家主席国事访问的消息传出之后,过去几个月我们已经看到中美关系的进展。”
访问成功可以预期
据《芝加哥论坛报》报道,芝加哥市长戴利在向外界宣布胡锦涛将要访问该市的消息时,兴奋地强调,在胡锦涛此次美国之行中,芝加哥是除首都华盛顿之外唯一访问的美国城市。他对记者们说:“这是一件很大的事。很大、很大、很大、很大。很大的事。”
旅居美国芝加哥的著名印度华人学者谭中18日在《联合早报》撰文说,芝加哥市长戴利之所以一谈起胡锦涛的来到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大”、“大”、“大”、“大”机遇,是因为胡锦涛将与一个500人的中国企业代表团在芝加哥会师,而且现在芝加哥及其所在的伊利诺伊州正逢“财经严冬”,很多部门揭不开锅,税收大幅度增长更会使企业界雪上加霜,而“中国500人企业代表团手中的支票簿是不会薄的”。
谭中评论说,估计在18日至21日这四天,全球舆论又会有一阵像“Chimerica”与“G2”那样的热闹(当然也会有企图唱衰热闹者)。毫无疑问,在两国政府的积极诚心安排下,胡锦涛成功访美的结局是能够预料的。
有外电把焦点放在中美之间的“疙瘩”上。法国《费加罗报》18日评论说,美国面对中国有一种真正的困惑――这是一个不断上升的强国,并对冷战后美国的世界领袖地位形成挑战,美国又该如何与这样一个强势的国家对话呢?报道说,白宫希望经过中美关系紧张的2010年后,将其纳入平稳的轨道,而在2009年时,美国当局曾有过这样的梦想:中美手拉手一起解决21世纪的动荡,但2010年打破了这一G2的梦想,美方再也不用G2的名词了。《费加罗报》还写道,作为两国纷争的后果,美国更多地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处理美中关系,而作为一个标志,美国官员对胡锦涛来访采取罕见的坦率态度。
德国电视二台评论说,一个大国正在升起,一个却在下降,这其中并非没有摩擦。美国该如何与新兴国家分享权力?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困难的,因为美国“关于中国的长期意图还不确定”。
3名美国国会参议员16日宣布,准备再次推动立法以惩罚他们所谓中国“操纵货币”的行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8日在回答提问时表示,人民币汇率并不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希望美国会有关议员认清中美关系重要性,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印度时报》把美国参议员的威胁形容为“噪音”,并说这是美国“外强中干的恐吓”,而中国领导人已经在访美前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依照自身的步伐调整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