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大升,世界难以承受之重
来源:环球时报 更新时间:
2010-11-03
近日,我有机会到广东、上海调研了一些外资企业,所调研的企业无一例外对人民币升值表示担忧和反对。这种担忧和反对已经超越了中美利益之争,而更多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难以承受之重。
这首先需要对中国的进出口特点有清晰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制造”的本质是“世界制造”,中国顺差的本质是各国利益的共享。因为其一,加工贸易占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在2009年中国12017亿美元的出口中,加工贸易占到48.8%。加工贸易企业大多数是由外商直接投资设立的,产品都用来出口,而原材料也几乎全部来自于进口。其二,除加工贸易外,在华设立的外资企业也进行了大量的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2009年,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722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5.9%。这意味着,在中国庞大的出口中,其实大部分是外资在操作,中国只不过是全球生产链中基础的一环,中国贸易的顺差其实是被世界各国“利益均沾”。
其次,在华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无论是加工贸易企业,还是制造业企业或者其他企业,其实存在着双重身份。它们在法律上是中国的企业,但天然地也是其母国经济的一部分。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民币升值对这些企业的出口甚至生存所造成的打击,无疑将同时指向中国和这些外资的母国。只有短视或者自私自利的政治家才会忽视本国企业在国外的利益存在。
再次,人民币短时间内大幅升值必将导致中国外贸企业(包括外商设立的企业)大量破产,中国吸收外资数量的锐减,甚至使已有的外资企业外迁,中国的失业问题将随之变得严重,居民的收入水平受到影响,进一步抑制中国居民消费。中国庞大的消费群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希望,陷入恶性循环的中国经济如何能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支撑?
一些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的总生产是大于总消费的,美国作为消费大国,应该增加生产、减少消费;而中国则应该增加消费、减少生产,人民币升值将达到这一效果。但这种理论既无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忽视了中国大量外汇储备将因此贬值的现实不公平,而且根本没有对症下药,注定收不到效果。如同让酒徒戒酒不能依靠少开商店一样,要抑制美国等国的过度消费,需要改变其国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文化,如果美国等国不能自发地抑制消费,中国产品的退出只不过是为其他国家让路罢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逼人民币升值既违背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的基本准则,也不符合国际经济与社会伦理。而在全球市场高度一体化的今天,对规则的破坏与对伦理的漠视将构成对世界经济最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