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周刊 2011年第06期 总第33期 来源:汉王 更新时间: 2011-03-12
33期话题
谁偷走了我的大学
日前,备受关注的南科大正式开门迎接了首届45名学生。南科大的出现无疑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福音,它代表大学“去行政化”已经在一些人的努力下开始尝试和探索。但是,南科大的未来仍不明朗。目前中国有着专科本科院校2000所左右。就读于这些学校的学生中有很多都感到迷茫与疑惑,大学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就读一个真正能培养自己的大学真的只能是个不知何时才能实现的梦吗?
谁偷走了我的大学
谁偷走了我的大学
青春岁月·智慧与成功 2011年2月
http://magazine.hwebook.cn/magazine/131907.html
我就这么深一脚浅一脚地迈进了大学校门。还没等我咂出大学生活的滋味儿,身边的同学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收集关于考研、留学、就业的各种信息了,甚至有一位同学坐在上铺以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严肃地告诫我:“你没看新闻吗,就业形势持续严峻,不提前准备就意味着落后,意味着挨打!”
大学里应该追求什么?
青春岁月·智慧与成功 2011年2月
年轻的大学生主要该干什么?这又让我想起还是48 年前,我刚进北大一年级的时候, 中文系给我们开了一个迎新晚会。当时的学生会主席、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温小钰师姐说过一句话:“祝贺你们进入大学, 进入大学就要追求三样东西: 知识、友谊和爱情。”爱情这东西可遇不可求, 你不要为爱情而爱情, 拼命求也不行。现在好多年轻人赶时髦, 为时髦而求爱情是不行的。但遇到了千万不要放掉, 这是我们过来人的教训。
我们需要的大学
为大学护道
视野 2011年第5期 总第231期
http://magazine.hwebook.cn/magazine/131893.html
在中国,大学一开始就不是独立的,具有明显的“官办”性质。所以说,从最早的北洋大学堂到现在的各个高校,行政化是无可避免的。但前不久被教育部批准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可能要冲破这一藩篱。朱清时,作为该大学的校长,不再具有行政级别。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校长不是学官,又该以怎样的身份站在世人面前?大学去行政化之后,又将是怎样一番面貌?在朱清时看来,“书院”这个古老的名词,可能会告诉我们最朴素的道理。
教育应告别封建思想
同舟共进 2011年第2期 总第272期
http://magazine.hwebook.cn/magazine/131903.html
实际上,我国的现代大学,并非在本土文化、思想、制度的土壤里自发生长,而是从国外移植来的。在国内大学开办之初,主持创办教育的人大都是从国外学成回国的(如张百熙、吴汝伦等),他们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功底,也有在国外学习的背景,很好地把国外大学的制度和国内的文化传统结合了起来。当时许多大学,基本上都是依据《大学令》(1912年颁布)设计的制度框架,按照世界大学通行的原则建校和运行的。在学校的基本制度方面,虽有“中体西用”的局限(如校长需要由政府任命),但在大学的微观制度和文化方面,则基本上保持了与世界大学通例比较一致的“学术共同体”特征,各校内部管理实行的都是国际通行的“教授治校”制度。尤其在蔡元培先生主持的北京大学,梅贻琦先生主持的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等高校,其校内的最高决策机构,都是体现大学活动特点的教授会和评议会,其精神主旨是民主、科学、自由、理性。
中国为什么没有牛校
中国为什么没有牛校?
畅谈 2011年第1期 总第42期
http://magazine.hwebook.cn/magazine/131655.html
各种排行榜。在我们这里很被看重的全美大学排行榜,没有一个美国大学校长会把它们当回事。哈佛是高贵的人文传统,斯坦福是地道的美式实用主义,普林斯顿以理论研究主城,麻省理工以科技领先自豪。各有各的个性,风格千姿百态,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
不过,国内各个搞笑的理念看似高度统一大跃进式地堆砌大学城、跻身各大排行榜前段已成为各校领导乃至各地政府炫耀其政绩的“面子工程”。
大学是间坏公司
文苑 2011年第2期
http://magazine.hwebook.cn/magazine/131884.html
“我们不需要教育,我们不需要思想控制,教室里不要有黑暗的挖苦。老师,放过那些孩子……”平克·弗洛伊德在音乐专辑《迷墙》中这样愤怒地唱道。那是1979 年。
放到如今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这些激进的话语已经不太合适了。高中以前,或许还有学生苦闷地处于墙内;而一进入大学,整个环境早就已经完全商业化,所有的一切都按照一个商业目标运转起来———如何把学生作为商品出售出去。
我们的大学更像一间公司,无论好坏。
高校联盟战
高校“掐尖儿”联盟战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第6期 总第504期
http://magazine.hwebook.cn/magazine/131812.html
2 月19 日起,全国范围内近20 万通过自主招生联考初审的考生将陆续走进各大城市的考点,开始高考之外的另一场规模最大的“小高考”,最终获得录取资格的考生,将获得高考成绩5 至30 分的优惠。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场国内一流高校对各中学“尖子生”的“组团”捕猎。
自2003 年正式实行自主招生考试,自此变成三大一小的四个“联盟”。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领衔的两大阵营,尤为引人关注,好事者为其树立起了竞争意味十足的旗帜:“华约”“北约”。
然而从单打独斗的各自为战,到集团考试的联合招生,对中国的高校招生制度,乃至教育制度,究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仍然未知。事实上,真正的战斗或许不应该发生在“北约”与“华约”之间,而应该在各大高校与中国现行应试教育体制之间。
2011,高校站队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第6期 总第504期
http://magazine.hwebook.cn/magazine/131812.html
和全国的应届考生一样,排名年级上游的江苏高三考生靳雨婕(化名),向往大学里的学术氛围和自由气息。在她最喜欢的学校,她可以求知,可以谈恋爱不被老师骂,可以一觉睡到很晚。
于是,当今年自主招生联考的消息传到她所在的班里,全班沸腾。每个人都像忘了复习,热烈点评着“华约”“北约”“卓越”结盟的大学,那股劲似乎不亚于挑选对象。
但是当“靳雨婕”们着手报名联考,自主招生复杂而苛刻的申请过程却让他们纷纷清醒,想被心目中的大学录取,远比他们梦中畅想的要复杂……
美国大学是这样做的
美国这样“高考”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第6期 总第504期
http://magazine.hwebook.cn/magazine/131812.html
近闻中国高校以“华约”( 以清华大学为首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的简称)“北约”(以北京大学为首的“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的简称)结盟争夺考生,是好事或坏事?
在我看来,好坏的评价标准有两个,一看他们争“什么人”?二看他们“怎么”争?但综合目前种种因素看,似乎还是以争夺各级“高考状元”为最高目标,以及考录不分,甚至以考代录的争夺方式,本人对此颇不以为然。
美国学生不笨 只不死记硬背
新世纪周刊 2011年第4期 总第435期
http://magazine.hwebook.cn/magazine/131749.html
在测度学生的知识量上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师可能会更多专注应试材料,而不是教授更重要的知识——这就是所谓“应试教育”。尽管如此,与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相比,标准化考试在比较不同国家的学生成绩方面,效果要好很多。
除了少数例外,美国对每个学生的投入要远超其他国家。然而,从一开始,较之经合组织成员国中的富裕国家,美国学生的成绩通常比较差。2009年,美国学生PISA考试的平均成绩有所提高,远高于参加该考试的65国的绝大多数学生,但依然低于经合组织国家。
叛逆者南科大
南科大:不能再等了
畅谈 2011年第1期 总第42期
http://magazine.hwebook.cn/magazine/131655.html
这段时间,在国内教育界最轰动也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南方科技大学,这名字仿佛一夜之间被无数人推崇为一个神话:打破教育“铁饭碗”,实现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凭。
南科大从一出生就梦想着风华正茂,这个梦想的实施者朱清时院士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浪尖,作为一位锐意改革的教育家,朱清时曾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0年,并以高效“去行政化”、坚持不扩招、冷静对待教育部本科评估等做法而赢得赞誉。
为什么是朱清时?事实上,这个问题自朱清时从时任深圳市长王荣的手上接过聘书那刻起,就没有停止过争论。有人说因为他曾经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长,有人说深圳需要“中国最牛校长”来拉动教育部改革这辆马车,还有人说只有体制外的人才能办好南科大,朱清时恰好退休了。过去,有很多改革始于深圳。这一次,高等教育改革的第一把火也从深圳开始。
(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