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周刊 2010年第21期 总第26期 来源:汉王 更新时间: 2010-12-21
广州,只相信改变
“离香港近,有事没事可以去透透气”,“可以免费看英超”,“藏富于民”……爱广州可以有很多种理由。
广州,始建于公年前214年。早在周代,这里便有百越之人和楚国人相互来往,建有“楚庭”。秦汉时,广州就是繁荣的都会,汉唐以来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宋元时期,广州已经比当时世界著名商贸城市威尼斯大三倍。清朝闭关锁国时广州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广州还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均发生在广州……广州从来不缺少历史的注目。
2010年11月12日是广州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召开。经过了亚运会的华丽蜕变,广州继续奋力向前,12月9日,第十五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12月21日,第八届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将要召开,广州这座精神饱满的城市正在昂首阔步地向国际化大都会迈进……
蜕变·广州——亚运之城
从国际“大排档”到国际“大都会” 成就“广州梦”……中国经济周刊 2010年第44期 P22
20年后,亚运会重回中国。这一次的主角,是广州。
11月12日,一场“以珠江为舞台,城市做背景”的亚运开幕式在珠江的海心沙广场如约而至。于璀璨的珠江夜景之下,这场无可复制的开幕盛典将广州推向了世界。
只是,此时,亚运会的历史功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国不再需要以这样一场体育赛事来展示一个新兴国家的自信与自强。
但广州确实需要这样一个舞台,来向世界展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的光荣与气概。而在许久之前,这个以海商立市的岭南文化重镇,一种将自己独具一格而又可彰显于世的民众意识形态加以宣扬的冲动,早已萌生。这个中国人曾几何时的寻梦之城,如今也在追求自己的梦想。
浮生之城……………………………………………………中国经济周刊 2010年第44期 P29
内地人对广州的最后轮廓大概是这30年间形成的:一个物欲横流的“大排档”,一个文化荒芜的“老板之城”。
更为刻薄的描述是:庸俗、市侩、缺乏教养和厚度。
然而,以广州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这种片面地描述对广州显然是不公平的。
与此同时,在广州亚运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人们对广州历史的怀旧正在流行。
回看广州的历史脉络,有那么两个特殊的历史机遇造就了广州不同的城市性格与气质——“清乾隆时期的唯一通商口岸十三行”和“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前者成就了“天子南库”,后者铸就“改革开放的桥头堡”。
杂闻·广州
十三行 世界首富在这里诞生………………南方人物周刊 2010年第40期 总第233期 P35
道光十四年(1834 年),怡和行商伍秉鉴向外商宣称,他的资产“约值二千六百万元(银元)”,相当于银子1872 万两,也就是当年清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按现在的价格计算,相当于30亿美元甚至更多。当时,这或许是世上单个商人拥有的最大一笔财富。
广州茶楼旧事趣闻……………………………………………………游遍天下 2010年10月
小时候,父亲带我上茶楼饮茶和现在去茶楼饮茶是有许多不同的。过去,广州的茶楼在开市前,不用客人点用,在每张桌上就有准备好一些点心,一般是油炸软硬皮煎堆仔,或是油煎饼。客人可以选择不吃,如果吃了,埋单时就按碟头算账。另外,每张桌上必有4—8个没有手把的茶杯,放在洗盅内。客人坐下,堂倌就取出茶杯,把自己提着的盛着开水的铜壶高高举起斟半盅开水让客人自己洗杯。而洗杯也有一个规矩,如果是你请客饮茶,就必须由你为客人洗杯,绝不能让客人自己洗杯,更加不能让客人为你洗杯,这就是过去广州人饮茶的礼数。
“白天鹅” 霍英东的中国梦………………南方人物周刊 2010年第40期 总第233期 P48
在将近30 年的历程中,“白天鹅”招待过世界上无数的宾客,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它的另外一个缔造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984 年,邓小平第一次来到“白天鹅”,没有戒严和封场。在宾馆28 层的总统套房
俯瞰珠江景色时,老人兴奋地说:“‘白天鹅’好!比美国的还要好!”邓小平再次到“白天鹅”吃的是西餐,他问当时负责随行招待的彭树挺:“牛肉是哪里的?”“ 法国。”“面包是哪里的?”“法国。”邓小平在“白天鹅”买了一些面包带到上海。不久之后,中央做出了继续开放沿海14个城市的决定。
游玩·广州
“亲民派”的广州美食………………………………风尚周报 2010年11月上 总第134期
“广州有哪些特色小吃可作手信带回家乡”?即便是土生土长的老广州人,可能也一时语塞。因为广州的美食太多啦,广州的美食太亲民啦,美食已融入当地人生活之中,随处可见,甚至天天在吃,以至于不知道哪些才能算上最有“粤味儿”的食物。但一提起“皇上皇”、“莲香楼”、“陶陶居”这些老字号或是沙湾姜撞奶、银记肠粉,“老广”们恍然大悟——这些都是广州人再熟悉不过的美食符号呀!
广州佳肴“, 听”着吃的美食…………………………………………游遍天下 2010年10月
从前广州粤菜只有三大流派:广府、潮州、东江,其中东江菜馆数量很少。广府菜集南海、番禺、东莞菜、顺德、中山等地方风味的特色,它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广府菜的代表性菜肴有; 龙虎斗、白灼虾、烤乳猪、香芋扣肉、黄埔炒蛋、炖禾虫、狗肉煲、五彩炒蛇丝等。广府菜最大的特点为“花款多、味道鲜。”
更为有趣的是,广东的传统菜肴名字起的别致,其背景往往有一个生动的传说故事。今天,就介绍四道色香味俱佳,并且故事动人的传统菜色,以飨读者。
“蒲”在广州:越夜越精彩………………………风尚周报 2010年11月上 总第134期 P075
广州人喜欢说“出去蒲”,特指晚上出去消遣;这与《现代汉语词典》里,“蒲”的动词解释“伏地而行”,有着很大的出入。就如同人们在晚上“蒲”的行踪一样,“蒲”的实际意思也很难捕捉,因为广州人的“蒲”配搭上不同的词汇,会演变出不同的意思。如:出去蒲、蒲头、蒲精,这些词汇,估计你即使在《现代粤语字典》里,也很难找到解释。总之,简单理解,“蒲”就是一种自由的态度。
上世纪80 年代,当时的广州“后生仔”(粤语,意为年轻人),大多“蒲”在西湖路,因为那里的夜市能看到外来的最新时装。大卷发、花衬衣、喇叭裤……那时候,这样就是摩登。很早开始,“蒲”和潮流就是一对近义词,一般出去“蒲”,都是去城中最热门的地点“逛”尝试最新鲜的玩意儿。
我爱广州
一位摄影师眼里的广州…………………………………风尚周报 2010年11月上 总第134期
如果你来广州旅游,只是去看看几个著名旅游景点和购物商店,那广州可能只给你留下拥挤和混乱的印象;但想了解真正的广州,你只有潜下心来细细体会,才能理解这个城市的魅力。这座城市生猛灵动而兼容并蓄的独特气质,和广州人的务实和包容性格,是和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之处。广州自食其力,不靠天帮忙,只靠自己打拼,不事虚无之论,却处处敢为天下先。“天跌落嚟当被冚(天塌下来当被子盖)”,这是广州人的真实写照,广州人很务实,很乐观,时尚而不浮华,就如静静流淌的珠江河,厚实而沉稳。
从年轻人眼中的广州说起………………………………………………游遍天下 2010年10月
年轻的广州人,对这座城市的爱很复杂。前阵子的“保卫粤语”行动,就是由这样一群年轻人发起的,虽然行动最后被官方定义为“伪命题”,但广州的年轻人并没有去计较这种名声,大家只关心结果,谁胜谁负,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得很。
我爱广州……………………………………南方人物周刊 2010年第40期 总第233期 P76
近一二十年,广州不是中国最吸引眼球的城市,但这个城市却是真正的静水流深,政府的相对节制,以及市民社会的茁壮成长,我相信,这更接近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状态,虽然,广州不是把和谐这个词叫得最响的城市。“文明社会表示国家领域、由志愿组织组成的公众领域以及涉及私营企业和工会的市场领域这三者之间一种有活力的、互动的公开对话领域”,广州亦没有刻意按照学者们的指教按图索骥,它就这样接近了。广州不是没有缺点,但它有着容忍批评的空间,在中国城市中,这尤其难得。常有人强调广州物质上的便利,高度发达的市场,一线城市中最低的房价,温暖的气候,满目的绿色,良好的服务意识,天南海北的美食,日益美好的基础设施,但我要说,相对广州的肉身,我更爱它的灵魂。
创意广州
红专厂:废墟上的生活创想………………………………………………游遍天下 2010年10月
这里原是员村珠江边鹰金钱罐头厂的旧厂区,现变身为新的创意艺术生活区。那几十座大小不一的苏式厂房建筑内,机器早已被搬空,空旷开阔的厂房,陆续变成咖啡厅、红酒馆、画廊及艺术家工作室等。听说,这儿已被人称作广州的798 了。我曾去过798,当油画家的妹夫,现正在那儿开着工作室。我感觉,好像“红专厂”的风头也许很快会劲过北京。
1850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共鸣 2010年1月 总第255期
2009年的11月28日18时50分,芳村大道东200号,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邬毅敏、副市长许瑞生、市经贸委主任赵小穗、荔湾区委书记刘悦伦等市、区领导与各国领事馆领事以及各界嘉宾,共同开启了1850创意园的神秘之门。高调开园亮相的1850创意园内,昔日作为工业文明标志的老烟囱添上了绚烂的灯管和油彩,华丽转身成了现代的时尚文明。200多平方米的3D油画,远远望去,如孤石临渊,险象环生。细沙漫漫的沙丘上,陡生出一个地下瀑布来,斑马色的巨型注水器忙着把水注入深坑……
广州,只相信改变
广州 只相信改变……………………………南方人物周刊 2010年第40期 总第233期 P31
一座建城两千余年的南中国大都会,既古老又时尚。她的肩上,曾经背负着历史的光荣与沉重,又不时装载进新的时尚和活力;很老,又很年轻;很传统,又很新潮;很驳杂,又很纯真,这就是广州。
历史是一个缠绕着长长裹脚布的蹒跚老太,和她并肩而行者往往会有与蜗牛一道爬行的不满足感;而当你用快进回放的方式反观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个小脚老太其实是个时常以飞快的速度奔跑的神奇老太,当我们今天回观三十年前改革之初那些在广州引领中国时尚的他国或港澳舶来品的时候,我们是何等的惊讶:麦克镜、喇叭裤、电子表、微型计算器、两喇叭录音机、折叠伞、化妆品、男士手提包和女士高跟鞋,以及和这些新奇消费品相伴而来的、在当时曾经被称为“奇装异服”的女子短裙和男子大包头等等新奇事物,都是先在广州登录,在广州短暂停留之后,旋即迅速北上。打工弟打工妹们“孔雀东南飞”(那时的流行口号叫做“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和新生活方式的“南风北渐”形成方向相反、虚实相承的两股巨大潮流,先改变广州然后改变中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80 年代的广州就是变化着的中国的缩影和先声。
这便是广州:仿佛慢条斯理,从容地迈着四方步,实际上在其从容背后,在似乎一成不变的常态之下,完成着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的连续的跃进。
这就是广州:一座“任凭东西南北风,咬住改变不放松”的东方城市。
广州不相信叹息。
广州不相信空谈。
广州不相信云里雾里的承诺。
广州只相信眼见为实。
因此,广州人习惯于相信改变着的广州。
(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