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高考 需考虑北京人口状况
来源:新京报 更新时间:
2011-06-07
本报讯 (记者王佳琳)在北京,正有一大批非京籍学生家长为子女争取在京高考权。
今年北京两会期间,针对非京籍学生在京不能参加高考的现状,市人大代表朱丽俐等13人联名提交议案,建议放开“准入”门槛,允许具备一定居住和就读年限的考生,在父母提供相应年限的社保和纳税证明后,允许其在京高考。
须纳入人口调控政策框架中考虑
市教委4月做出回复称,人口不断膨胀已经成为了北京建设现代化城市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北京市正在研究关于人口有效调控的政策措施,在京务工人员子女在京参加中高考的问题也必须纳入北京市人口有效调控的政策框架中考虑。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门认为,教育的公平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而且还应具备一个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统一前提。这个前提,表现在高考报名资格问题上,目前只能是按照全国统一的高考报名政策操作。
尽快研究高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市教委建议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在首都人口规模有效控制总体政策框架下,尽快研究京外户籍人员子女在京参加高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市教委将分析在京务工外地户籍人员子女在京就学情况及其他省市的解决办法,研判逐步开放在京务工外地户籍人员子女参加中高考对北京市教育的影响,为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 分析
考试不统一 回乡路艰难
随着各地课程改革的铺开,各省的高考方案也千差万别,给回乡高考增添了很多困难。与过去全国统一命题时相比,现在回乡高考的难度已今非昔比。而教育部此前关于借考的规定,在分省命题越发普遍的情况下,其作用已微乎其微。
在此情况下,如果想回乡高考,学生最好能在中考之后就返乡就读;而对于已定居北京的非京籍家长而言,这意味着,要么选择放弃事业,回乡陪读;要么选择孩子回乡,成为留守少年。一些家庭选择在孩子高三最后一年或最后一个学期,把孩子送回家乡;而另外一部分家长则选择放弃国内高考,转而选择出国学习,躲过户籍的限制。
■ 追访
盼望政策放开 做好回乡准备
作为绿卡族的一员,李女士一方面盼望着政策放开,一方面也做好了女儿回乡高考的心理准备。李女士说,孩子从小学二年级就来到北京就读,到现在已经整整10年了。“政策调研究竟还要进行多久?我的孩子还赶得上吗?这些都不是我能决定的,我只能做两手准备。”
放弃回乡高考 转而主攻出国
章女士的女儿小丁今年高二,就在前天,她刚刚参加了第二次SAT考试,从香港回到北京。多年在京生活的小丁现在已经听不懂家乡的方言了,她最终放弃了回乡高考。章女士说,这条路异常艰苦,而且要付出大量金钱,外语辅导和报考费用不少都是借贷而来。本报记者 王佳琳
■ 个案
母亲为“异地高考权”奔走5年
儿子毕业后 无奈“被出国”
端午节小长假期间,一项关于外地户籍学生在京升学的民间调查正在进行。“5年了,年年呼吁、写信,到头来仍是无奈!”6月5日一早,李女士身穿印着“教育公平”的文化衫,赶到百荣世贸参加非京籍学生家长在高考前夕的“呼吁签名活动”。
李女士全家来京已10年,儿子小志从小学二年级在京借读,今年在人大附中上高三。因为没有北京户口,小志无法和同学一样参加今天的高考。“他申请了美国的学校,目前正在办签证。”李女士说,就连护照、签证和港澳通行证,也必须一次又一次回黑龙江老家办理。
“其实我们早已预料到这个结局。”四年前,儿子初三,李女士通过申请“绿卡”(北京居住证)为儿子争取到了在北京考高中的机会,“既然决定留在北京读高中,我和老公就意识到要尽快帮孩子选国外的学校,以备无法在京高考。”李女士说,儿子是“被出国”。
在美国读大学,算上学费和生活费,仅本科四年就要比国内大学多付出100万元人民币。李女士和老公拼命工作,攒钱。从西南四环的家到北四环的单位,李女士每日6时出门赶公交车,几乎从不打车,也很少添置新衣服,甚至计划过把在北京的房子卖了为儿子筹学费。
李女士说,儿子一模、二模的成绩在班里都是上游水平,“这样的成绩,结合小志就读的学校和班级,考上一本应该没有问题。”然而高考在即,小志计划留在家里,看看史书。
对李女士年复一年的呼吁,儿子和丈夫都不支持,“他们觉得现状很难改变”。走出百荣世贸的活动现场,李女士说:“为了像我儿子一样的非京籍孩子,我想坚持下去”。本报记者 魏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