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低龄化伤脑筋 来源:环球时报 更新时间: 2011-03-07
动荡的中东似乎是要将沉于其地表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一股股地泛出.埃及的一组数据陈列出了中东国家动乱之源的一个通病――在那里,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九成没有稳定工作,半数人没有结婚.德国《明镜》周刊给出了这样的总结:"阿拉伯危机:没有工作,没有钱,没有老婆".在中东,30岁以下的青年占总人口的60%,这个急速膨胀的庞大群体坐实了中东人口的金字塔结构,可惜的是,他们无法在经济结构单一、"运行故障"过多的社会制度中分享幸福感.而当中东的"膨胀一代"遇上"脸谱",他们很轻易地就变成了愤怒的"叛逆一代".这一点却是美国早在两年前就预见到了的一个现实――中东的青年膨胀期一直被美国视为"重塑其青年政治观、社会观和价值观"的良机.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不说,中东乱局颇有些"里应外合"的深意.
"中东迎来叛逆的一代"
自2月中旬埃及局势逐渐平息以来,"青年"和"变革"成了当地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消息报》打出了"青年是国家的财富,是变革的先锋"等口号,埃及电视台还做了一期题为"青年是国家的财富"专题片.但这些媒体的呼声并不能一下子解决埃及青年人最实际的困难――那就是接近10%的高失业率.有材料说,在人口限制政策如同虚设的埃及,妇女平均生育子女3.2个.据埃及政府人口委员会2009年的统计,在约8000万人口的埃及,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2/3,但有稳定工作的人只有10%左右.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的学者拉森?艾齐把这些埃及青年形容为"被遗忘的大多数".
埃及大学毕业生在离校后两年内的就业率非常低,其中男生为50%,女生只有10%.就业难导致了结婚难和成家难,埃及30岁未婚男女的比例高达60%和47%.来自埃及南方索哈杰省的瓦伊勒?阿卜杜在示威中是个活跃的组织者,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开罗大学毕业4年了,他一直靠给人送货为生.
近年来中东不景气的经济又给这种情况雪上加霜,银行不愿意给缺乏经济能力的青年人提供购房贷款,房主也不愿意将房子租给年轻人家庭居住,这让很多年轻人感到悲观和失望.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毕业的艾哈迈德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他参加过在开罗解放广场的示威活动.艾哈迈德向记者抱怨说:"工作没有意思,整天累得要死,挣的钱甚至都养活不了自己.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改观."采访中,两个埃及年轻人都表示,在示威人群中,很少有人喊什么"打倒以色列"或"泛阿拉伯主义"的口号,这说明他们更关注自身发展.
在中东国家,人口低龄化现象非常严重,30岁以下的人占总人口的60%.因此,青年人在中东国家乱局中的表现引起西方的格外关注.德国《美因茨邮报》以"过渡的阿拉伯国家:叛逆的一代"为题说,埃及、巴林等国发生的是"年轻人的未来危机",他们正在通过抗议寻找未来的答案.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教授鲁瓦近日撰文说,新一代中东青年人是"多元的",毫无疑问他们更加强调个人主义,这一代人比他们的父辈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掌握了更多资讯,拥有现代通信手段,能相互连接成为网络群体,而不需要参与什么政党.还有日本媒体分析说,由于这些中东国家缺乏经济保障和制度建设,新进入社会的年轻人"社会化过程并不完全",困扰于失业和恐慌、犯罪和越轨、认同迷失和忠诚缺位等问题的年轻人形成了一个"危机人群".
新增人口过快绝非经济红利
西方关注中东国家的人口结构问题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结束与以色列大规模战争、享受到石油红利而平均寿命并不高的阿拉伯国家进入盲目的高生育期,一些西方学者把这些国家的人口类型定义为"带有扩张性的金字塔类型",并认为"青年膨胀"将是其潜在的社会问题.德国社会学家古纳尔?海因索恩特别强调,年轻男性膨胀容易导致骚乱、战争以及滋生恐怖主义.他认为,这个理论不仅适用于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发起的起义,也适用于历史上欧洲殖民国家对别国的侵略和法西斯德国发动世界大战.
中东国家的低龄化问题由来已久,不是说解决就可以随时解决的.德国《明镜》周刊还以"阿拉伯危机:没有工作,没有钱,没有老婆"为题称,阿拉伯青年看到的是一个黯淡的未来.文章称,在中东,所有国家都面对庞大的经济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数十年时间,但"年轻一代已经进入超前失望的程序".该刊呼吁阿拉伯年轻人必须与亚洲人竞争,保持冷静,同时欧美也应该予以援助.
提到与亚洲人竞争,日本一些媒体甚至有点羡慕中东年轻人的"革命活力",认为进入老龄化的日本,相比之下过于"死水微澜",社会逐渐丧失敏感和批判,没有"年轻的声音"将导致"社会沉默",走向慢性死亡.但更多日本媒体还是深入分析了中东的社会问题.日本《中日新闻》发表社论称,中东和非洲一些国家因为历史原因或各种灾害形成"青年国家",在人口膨胀的年代,如何"接纳和教化"庞大的年轻人口不仅为政府和社会出了难题,也为国家的前景增加了变数.该报还分析说,在较低技术发展和社会教育程度的基础上,新增人口过快绝非经济红利.年轻人在成长过程和进入社会后的敏感和脆弱,导致他们经常成为各种社会问题的承载者和"受害者".在利比亚安全局势出现恶化时,东京大学教授池内惠撰文分析称,中东国家正在发生"社会龟裂",其根本原因在于无法将"新社会人口"尽快转化为足够厚度的、稳定的中间阶层,目前社会制度的"运行故障"过多,使得政府希望新社会力量成为现行制度的受益者和维护者而非挑战者的过程非常"艰辛".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社会学系学者阿哈曼?哈立德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东国家本身吸纳和消化失业人口的能力较弱,特别是这些国家正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恢复缓慢,发展也比其他地区显得滞后.哈立德说,一些增速较快的中东国家,因为经济总量有限,即使能达到6%的经济增长,但其所带来的经济收益甚至还比不上美国等发达国家1%的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安置就业、改善民生等都受到影响.
"埃及等中东国家经济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经济结构单一,特别是制造业非常薄弱."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他认为,没有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制造业,中东国家就很难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以埃及为例,穆巴拉克政府也力图形成自己的现代制造业,但迄今为止,收效甚微,除了纺织和食品企业外,基本没有成规模的现代制造业,所以无法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一些产油的中东国家,则忽视了调整自己畸形的经济结构.
张维为认为,从总体上看,相比日本、俄罗斯、欧美甚至中国出现的"老龄化"问题,中东、非洲等地区出现的人口爆炸和"低龄化"问题更为紧迫,不仅关系到这些国家自身的稳定和发展,而且会波及世界其他地区,如造成国际油价波动,欧洲面临更大难民潮等.
美用网络拉拢中东青年
在突尼斯、巴林和利比亚等富有旅游资源或石油资源的中东国家发生一系列动荡后,很多学者也提出一些质疑.德国马尔堡大学中东问题专家拉希德?奎艾萨教授认为,新一代阿拉伯青年是名副其实的"脸谱一代",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中东的这次动荡淡化为"面包暴动",实际上,突尼斯等国经济状况并不是最差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学者拉吉?德赛也持相同观点,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北非、中东国家人口低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长期存在,2009年突尼斯也曾经爆发过青年要求改善经济条件的抗议活动,但当时并没有造成剧烈的政治后果,而此次起源于突尼斯的政治动荡,在整个中东地区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提到网络对中东青年的影响,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在分析中东地区局势时这样说,"经济落后、社会分配不公、政治独裁,亦或美国以网络科技推翻傀儡,培植亲美新势力,是纠缠不清的命题".很多"能打能说能想能上网而不能喂饱自己的埃及失业青年"在无所事事之余,混迹网络,而当网络上出现一些鼓动时,就会形成社会的动荡.
美国对中东低龄化的问题确实早有对策.2008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就向白宫提交过《中东青年膨胀:机遇还是挑战》等报告,建议美国利用中东国家的"青年膨胀"问题,重新塑造中东青年的政治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将"网络与青年的结合"转变为一支促进中东国家变化的"巧力量",加速中东地区向"民主和自由"转变.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开罗大学演讲,强调中东青年应该成为创造中东历史的新一代.近两年,在美国国务院的支持下,中东在美国的留学生达33万人,总数已超过了"9?11"前的水平.美国还通过有官方背景的"中东青年商业领导人计划"等援助项目,资助沙特等中东国家青年建立网站,进行社交.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旗下的"中东青年计划",是该学会与阿联酋迪拜行政学院合办的一个研究项目,专门研究中东人口低龄化问题,曾推出过《中东下一代的社会稳定》等研究报告,帮助美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突尼斯局势开始紧张时,该学会学者还撰写了《突尼斯危机:非洲青年失业的定时炸弹》等报告.
欧洲没有认真帮过中东
最近也有一些西方学者把中东国家青年人失业问题严重与"中国商品在中东泛滥,使当地人失去工作"混为一谈,对此,张维为认为,这种指控是不公道的.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使中东国家的普通百姓受益颇多.例如,在这些国家,家用电器和电脑过去都非常贵,现在因为是在中国生产的,价格已能为广大中东百姓接受.他强调说,中东国家过去大都是欧洲的殖民地,这些国家统治别人上百年,但从来没有认真地帮助人家实现经济发展,如推动经济结构多样化,投资制造业等.
德国《商报》2月14日就似乎在"反思".该报分析说,除了让中东青年使用"推特"、"脸谱"、谷歌和手机短信这些资本主义的发明对付政府外,承担社会责任的资本主义也必须尽快来临,"投资、就业岗位和经济增长是阿拉伯国家面临的真正挑战","阿拉伯国家不仅经济需要民主,同时民主也需要经济,不论在欧洲还是阿拉伯国家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