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比预计的更棘手 来源:环球时报 更新时间: 2011-03-07
"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被总结成9句话,这是其中的第8句.
排在前面的,是一些看起来更为紧迫的问题,例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几条.也许这种排列方式是一种行文习惯,但在我看来,在今年以及最近几年中,中国在就业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不比排在前面的几项更轻松,甚至会更加复杂和棘手.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五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五年共4500万.同时,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这是总量的压力问题.900万的数字来源于最近几年新增城市就业人口的计划.但从实际完成情况看,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为全年目标900万人的122%.201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为全年目标900万人的130%.也就是说,如果这两年不是超额完成计划,而是仅仅实现900万的就业指标,那么这两年就会多增加470万的城镇失业人口.
过去两年新增的就业人口,大多是1988年到1992年期间出生的人口,按照中国统计年鉴,这五年出生了1亿人口,平均每年2000万,而1993年到1997年出生的人口大体也是平均每年2000万.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平均每年将有2000万人口进入就业市场.那么按照现有46%的城市化率,可以计算出每年900万的数据.但按照这两年的实际统计数据,1100万以上的城镇人口需要就业才是真正准确的数据.也就是说,在下一个五年内,需要安排的城镇就业人口至少是5500万而不是4500万,如果仅仅按照计划完成就业人数,意味着将有1000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城镇人口没有工作.
另外,每年新增2000万劳动力中剩下的那1100万,五年共计5500万,属于农村户籍.很难让人相信,90后的农村户籍人口中只有800万――也就是15%会转移到城市中,而剩下的85%会继续务农.按照我的看法,结果可能恰恰相反,今后的几年,会有85%以上的农村适龄人口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城市.两项相加,5300万的城镇就业计划根本无法满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要.
这才是真正的所谓总量压力.如果就业人口不能大幅超过现有计划,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
再来看结构性矛盾.春节前,我曾经向一位到办公室送快递的小伙子打听他这个月的收入,尽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我还是被他这个月能挣五六千元的工资震住了,这说明网上让众多小白领感到"杯具"的那段对话是有点依据的.在那个段子里,送快递的小伙子愤怒地向怀疑他私吞了快递件的白领说:我一个月挣一万多,会贪你两三千的小玩意儿?不过月收入过万或者五六千,都是极端情况下的个案,但在一线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3000还是有的.这是一个重要标志――重体力劳动的收入全面超过大学本科毕业生.尽管这是发达国家的一种常态,但重体力劳动者收入提高得如此之快,还是让人感觉意外.
不过,这是一个很容易解释的现象.连续几年来,每年都有当年出生人口1/3以上的人口进入高等院校上学,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本科.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开展,物流、制造等行业对精壮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加大,新的"体脑倒挂"开始出现.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今后五年,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而所有这些就业安排都不是大学生,尤其是本科学的理想就业去向.虽然从长远看,转型后的中国经济将向大学生提供更多合适的就业岗位,但在最近几年,就业岗位和就业人口学历背景的差距还将不断加大.这就是所谓的结构性矛盾的主体.
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所产生的双重压力,将成为最近几年中国就业市场的突出特点,需要决策层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不要让过去数据的惯性影响对这一重要问题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