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关键几步注定无处可学 来源:环球时报 更新时间: 2011-03-03
中国两会今天拉开帷幕.在世界广泛谈论民主,各种争议纠缠不清的时候,中国两会持续提供了一个与很多国家不太一样的思考路径.
"民主"的定义权主要掌握在西方手里,以他们的定义,中国算不上民主国家.但两会对中国社会各种问题的触及方式,与西方送给我们的标签相抵触.我们能真实地感觉到,两会在发生变化,民众的意见和诉求在影响两会,全社会在关注两会,它正在变成"民生大会",与中国民众的相关度大幅上升,它的"中国特色"越来越有内容.然而西方认定这不是民主,这种观点也影响了国内的一些人.
民主应当是有现实治国意义的政治制度,它可以成为少数人形而上的理想,即民主就是为了民主,不为别的,但对于13亿人口的复杂国家来说,却不能这样轻率.民主制度应有助于中国前进,前进的含义是民生更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更有可持续性.
数学上有个概念叫最大公约数,其实政治上也有"最大公约数".两会的不断演进,就是"最大公约数"现象在中国社会多元化时代的表现.今天的中国早已被搬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舞台上,即使我们不动,也因"坐地日行八万里"而变.两会提供了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框架,它与互联网的联系也公开建立起来,各种提案越来越接近民间的真实诉求,社会整体利益和部分人群利益在这里磨合,并平衡.
两会这些年自身民主性能的加强,带动并回应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整体发展.它把民主政治的适用成分做了放大,同时也把风险降到了最小.它有群众的参与,有现代社会带来的环境推动,同时它又没有跃到中国现实政治体制之外,它对渐进式政治改革创造的条件,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没有的.
中国两会的政治结构形成约60年,由于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和改进前后用了几百年,中国两会制度仍算得上是比较年轻的.新事物的成长经常不被外界认同,中国经济被屡屡预言将崩溃,我们更不能指望从西方听到对中国政治探索的好话.我们必须自信.
中国社会上、特别是互联网上的一些议论显示,让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政治自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是不可能的事.但中国主流社会形成这样的共识,却是可能而且必要的.
西方民主制度成长的历史条件、资源环境,以及每一个民主体的人口总数,与今天的中国现实都相去甚远,中国的民主建设要依据自己的条件,走一条创新之路,无论从逻辑上,还是看实际情况,这个信念都有不向任何说教屈服的力量.
两会可以胜任做中国发展民主政治的大框架、大平台,最近这些年,事实上不断有实质的内容在这个框架下扩充.中国人应珍惜这个平台,认真丰富它.中国崛起一定伴随着政治制度的创新和成功,中国已从欧美模仿了很多东西,但最关键的那几步,中国注定无处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