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周刊 2011年第07期 总第34期 来源:汉王 更新时间: 2011-03-21
没“文化”的文化人
Cultural Default
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证明,国人越来越喜欢趋新,而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淡视,废弃。
中国古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文化焦虑”促使我们忧患和反思,但我们的这种焦虑,应促使我们有准确理性的“文化自觉”,催生不失根本又汇聚百川、广采博纳的当代中华民族文化。
孔像遍地开花,难掩中国文化缺失
环球人物 2011年第3期 总第138期
《天安门孔子像,一个符号》 53
新年伊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国家博物馆北门,一尊高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落成,引来各方热议。因为它同时聚合了这几大元素:天安门这个象征新中国成立的特殊地点;孔子像这个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人物;2011年这个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辛亥革命100 周年的特殊时点。
一个民族的兴盛,想以割断历史为前提,不可能成功;想完全复现历史的沉迹,也不可能。天安门广场上立孔子像,是中华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一个符号。
遗憾的是,中国的思想文化界仍然缺乏深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南都周刊 2011年第5期
《孔子应当怎样进场》 16
一座9.5米高的孔子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后,反对者认为,在发生过五四运动的场所,孔子雕像以九五之尊矗立是一种复古,让人想起洪宪皇帝的尊孔,支持者则说,孔子终于回来了,只有孔子才是中国文化的正道。
孔子可以进场,问题是应当怎样进场。总而言之,我赞同在公共场所立孔子像,但这应当是一个民间行为,由一个有公信力的民间机构来主持。同时,除了立孔子像,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纪念的文化名贤,他们都应当立像,一如国博馆长吕章申所言,让今人面对他们,“为我们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发出许多感慨”。同时也让世界知道,中国人真正崇敬的不是权力者,而是那些思想者。
中国之痛:文化的缺失
人民论坛·政论周刊 2011年1月下
《“文化焦虑”弥漫当前社会》 73
一种浓郁的“文化焦虑”,弥漫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国门的打开,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向中国。以节日为例,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狂欢节等各种洋节在我国日益热闹,而国内的很多传统节日则被冷落。尽管我国各地正不断加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但我国的物质和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还是在以惊人的速度衰落,城市和乡村里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地的人文景观随着“旧城改造”和农村模仿城市的时尚建设不断消失。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呼吁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焦虑中有深沉的反思和忧患意识。因为,任何一种知识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有延续性的,现代知识和文化的传承不可能斩断历史来进行。
环球财经 2011年2月 总第123期
《文化的功能与酥糖之战》 128
百年以来,西方人完成了用他们的文化给中国精英群体洗脑的伟大工程,站在西方的立场和标准上,西方人占有世界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把所有酥糖都乖乖地送给西方人,在中国精英看来,这是符合大道和真理的,因为无需反思。
为了摆脱我们甘愿被掠夺的悲惨境遇,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赶紧回归自己的文化,即使自己的文化已经残破也必须修复起来
中国市场 2011年第4期 总第615期
《百年老店折腾为何多衰落?》 84
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证明,国人越来越喜欢趋新,而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淡视,废弃。甚至人为的拆旧建新,政府对此干预无力,于是百年老城没了,百年老店衰了,百年传承的工艺断代更是不计其数……但那些被遗弃的也正是被世界最认可的宝贵财富,价值连城却得不到保护。凤凰评论员梁文道介绍并推荐的陆文夫先生的小说《美食家》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纵观历史与现代,那些被折腾的衰败不堪的百年老店再得不到扶持就很难回到从前了。传承的断裂只是表象,比如工艺、服务、店面特色。更主要的是外部环境已很难让这些老字号、百年老店存活。那些金字招牌历经百年锻造,抹去岁月的陈迹,其价值任何新店号都难以企及,政府理当远视、惜金、扶植。
中国文化哪里缺了口?
人民论坛·政论周刊 2011年1月下
《引领世界文化潮流:中国缺什么》 71
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寻找失去的文化,包括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在这样的呼唤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际上是非西方国家“文化自觉”的开始,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才会有一个高起点,大抱负。
全球化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开放、不可逆转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单纯的经济诉求无法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民族共同体提供一种持续奋斗的精神价值,文化认同的空心化现象凸显。为什么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然存在越来越浓厚的文化焦虑?中国人是否做到了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如何真正走出去?
南风窗 2011年第3期 总第429期
《没有共识的社会很可怕》 5
中国人应当清醒,北京天安门的孔子塑像虽已立了起来,但现代文明之民主平等精神却不能趴了下去。
一个正常的社会一定是一个不同利益阶层都能找到共点的社会,这个共点就是公共利益空间。这个空间是不同社会群体的权利组织发挥联结、协调、平衡、制约等作用的地带。一个没有“共识”的群体,它的每个个体不穷尽一切手段维护自身利益才是咄咄怪事!
如何再造文化自觉
瞭望东方周刊 2011年第1期 总第373期
《再造中国“梦工厂”》 29
2010年是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年。“十二五”时期被定位为我国文化建设的加速发展期,我国将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
对许多人来说, 上海美影厂是中国动画创作的摇篮,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80年代处于辉煌期的上海美影厂,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动画的“梦工场”。
对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个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基地来讲,改革必然到来,如何稳妥有效地推进改革,是我们这样的老国企首要面对的问题。
小康 2011年2月 总第123期
《中国需要塑造和传递一个清晰的国家形象》116
在公关人士看来,中国人在国外给人的印象并不统一,不像一提起法国人就会想起他们的生活品位,一谈起德国人就会想到他们的严谨。尽管近年来中国人已越发注意包装自我,但现有的对外包装还只是在各自为战,更不用说在一个时期强化一种形象了。
对中国来说,现在需要塑造和传递的是一个清晰的国家形象,要丰富并有核心概念,要塑造我们最需要展现的国际形象。当下,中国最需要向国际传播的形象,是具有亲和力和负责任的形象,这种形象也更容易让人接受。我们需要定点传递,在一个时期内重点塑造一种国家形象。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第1期 总第499期
《文化融合:我们准备好了吗?》 77
“我们自己也丢失了很多传统文化,这给我们一个精神上的启迪,” 张颐武教授坦言,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回应与发展,让人们深感忧虑。
“坦率地说,我觉得现在中国应该做的事情,是退一步,进两步。退一步是指,通过知识考古学的研究,先回到没有被西方所粉饰、所污染的文化中去,去找到文化的根源,哪怕是它已经死了,可是你还知道它,你很有可能就复活它。这是第一。”刘东表示,“第二,要进两步。要带着这个进入世界文化的讨论中去。以这个文化的本真与西方进行讨论,将来融出一个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来。”
“中国制造”:不可忽视的“中国文化”大营销
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第45期 总第365期
《中国制造要回归“正道”》 55
杜泽华认为,金融危机重创了中国“出口导向”所深度依赖的欧美市场,“中国市场”所依赖的市场原动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出口对家具业和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依然存在,但撬动内需的“转型”必须向纵深挺近。
“成就意大利家具业在全球霸主地位的关键是什么?在于其设计和文化。”杜泽华说,“中国制造”要升级为“中国创造”,必须走出低层次内耗的怪圈、回归“正道”。
新营销 2011年第1期 总第93期
《品牌建设:中国挑战篇》 9
我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会见中国的客户和同事。所有人都表示,如今在中国市场创建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是多么困难,而他们中的很多人相对而言却对“品牌”概念还不熟悉。
中国品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创造有意义的品牌差异性。现在有一份来自知名市场咨询机构Millward Brown发布的BrandZ分析报告,该报告对企业资产数据库进行了分析,报告表明中国品牌将自己锁定在竞争品牌差异性的战役上,然而却忘记了自己尚不具备独特性可以支持自己的品牌差异性。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类别、品种繁多,企业要想拥有“品牌差异性”的想法日益强烈,然而品牌产品的质量和吸引力观念却很落后。
中国文化名人肖像展
瞭望东方周刊 2010年第51期 总第371期
《中国文化名人肖像(上)》 75
胡适、朱自清、吴晗、叶圣陶、潘光旦、费孝通、齐白石、梅兰芳、徐悲鸿、梁思成、林徽因、沈从文、朱光潜、周瘦鹃、艾青、徐迟、郭沫若、田汉、冰心、臧克家、傅抱石、老舍、茅盾、吴祖光、曹禺、巴金、李可染、张天翼、汪曾祺、蒋兆和、黄永玉……长长的名单,这些声名远扬的人物都曾出现在张祖道的镜头前。
如今,我们看到这些作品,人物形象确实不那么高大全,却建设了一个个小世界。
环球人物 2011年第3期 总第138期
《单田芳,每天1亿人听他讲故事》 83
“凡有井水处, 皆听单田芳。”单田芳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说了56 年的评书,有录音记录的就有100 多部,在全国500 多家电台、电视台播出。单田芳独特的嗓音陪伴了从“30 后”到“90 后”的几代中国人,他的语言魅力打通了地域、文化、年龄的界限,据说现在每天还有1 亿多人在听他讲故事。
(请右键另存为下载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