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只为与你相遇》这本书,以一个非职业的登山爱好者的角度叙述了一段精彩的历程.更不用说这位登山爱好者还是女性,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了地球南极、北极、最高极这三极探险的华人女性.更令人惊叹的是,她同时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位繁忙的成功的企业家,一位被各大时尚及女性媒体所青睐的时尚人物……
相较于职业登山者和普通登山爱好者的差距来说,王秋杨的身份更容易被其他"山友"所接受,一位清秀的女性,仅从体质这一点来说,就能够拉近她和广大登山爱好者的距离,从而也使得《只为与你相遇》这本书更为引人入胜.
在本书中,王秋杨用她女性所特有的细腻笔调和诗一样的语言将攀登珠峰的整个过程娓娓道来.攀登珠穆朗玛峰,这在一般人看起来艰苦卓绝的历程,到了王秋杨的笔下竟然变成了一段不乏轻松甚至是诙谐的时光.抛开这些不说,一个女人是怎样登上了令人却步的珠穆朗玛峰,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更重要的是,在这本书中,除了介绍珠峰登顶的过程和涉及了专业器械、装备的知识以外,还有更多关于雪域风情的描写和世界屋脊上的风土人情.王秋杨自己在登顶过程中的心路变迁,以及她自己在精神上的感悟也是吸引读者的卖点之一.
可以把《只为与你相遇》当成一篇游记,也可以当成一份"心灵鸡汤",它不仅具有相当优美的文字,还附以王秋杨登顶过程中大量的拍摄所得.多达数百张照片,虽不能说全方位,也可以说是从一个相当广阔的侧面为读者展示出雪域高原的美丽风情和神秘氛围.
内容简介
国内第一部全程记录珠峰攀登的图书作品《只为与你相遇:王秋杨的珠峰日记》是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及登山探险家王秋杨女士的最新力作,记录了她在2007年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其间的真实经历.
全书按照攀登过程分为五个章节,系统记录了作者从进藏、适应性行军、山下休整到成功登顶、下撤的全过程,历时53天,共计10万余字;书中共收录精美图片200多幅,涉及珠峰地区的民风民俗、地形地貌,以及营地生活、攀登经过以及雪山风光,尤其是海拔8000米以上珠峰的攀登线路、地形地貌、气候变迁以及雪山风光等图片资料十分珍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书中300多处涉及登山专用术语、专业器材、登山历史及人物等名词都配以详细实用的注释,使全书更加完善和丰满.
作者简介
王秋杨,今典集团联席总裁.
2007年5月24日 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成为首位到达"地球三极"(南极点、比极点、最高点)的华人女性.
2007年2月 和儿子牧遥(11岁)、牧远(9岁)携手登顶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峰(海拔5895米).
2006年11月 出版第二本西藏游记--《风过高原》.
2006年10月 登顶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
2006年5月 和儿子牧遥(10岁)、牧远(8岁)携手登顶四川四姑娘山大峰(海拔5025米).
2005年12月 登顶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海拔4897米).
2005年12月 参加极度体验"7+2"南极探险队,徒步到达南极点.
2005年8月-9月 自驾车由川藏线进.滇藏线出,主持西藏阿里地区"苹果学校"开学仪式,进行"苹果赤脚医生工程"前期调研. 显示全部信息
目录
第一章 签下了登珠峰的"生死状"
第二章 珠峰下的温柔时光
第三章 来来回回的拉练
第四章 珠峰之巅就在眼前
第五章 我"第一个"登上珠峰
后记
附录一
巅峰2007
被雪山感动的灵魂
当梦想照进现实
放花无语对珠峰
附录二
解密珠峰攀登
珠峰简介
进山路程
北侧传统路线详解
适应和拉练
天气和氧气
攀登装备提示
高山向导和协作、运输和通讯
只有山,不曾远离……
媒体评论
登山最需要的不是体能,而是对身心细致入微的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一种无我的乐观主义精神,王秋杨能登顶,珠峰我不奇怪,在多次与她合作登山或远足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她是一个善良、热情而大气的女性.
这本书记录的是一个汉族女子及企业家登顶世界极点的神奇故事,更是一次精神与心灵的旅程.
——张朝阳
埃德蒙·希拉里爵士说,登顶珠峰依靠的无非是"实用的技巧和足够长的绳索",王秋杨当然也不例外.
攀登之路是艰难而枯燥的,但王秋杨笔下却另有一番风景--读者不会看到太多"技巧和绳索",也很容易略过她"坚持训练,从无懈怠"的一面,感觉王秋杨一路闲吃闲聊,写写日记,看看电影,玩着玩着就上到珠峰之巅了.
——王石
珠峰地区环境恶劣,最低高度也有五千二百米.人在那个高度呆着不做事也不舒服,别说写东西了.可王秋杨就可以做到天天记日记.现在连我这样的职业登山家,登珠峰时许多细节都要问问秋杨,就因为她的书里记录了大量登山细节.
这本书是一个登山者对珠峰攀登的详细描述.任何计划攀登珠峰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衷心希望秋杨把这个好习惯一直坚持下去.
——王勇峰
这是本闲书,适合两类人看.
一类是我这样的"沙发上的旅行者",躺在床上,知道了西藏的很多小店是四川人开的洗衣店居然还做边防哨所的生意:洗被子和军装,登珠峰时,上厕所是个复杂的操作.
第二类是对本书有兴趣的人,是那些真正想登山的,连体高山靴该买哪家的牌子,冲顶背囊为什么可以不讲究肩背的舒适性.认真的登山者请校验一下书中的内容,再写出下一本精彩好书.
——俞渝
王秋杨是个传奇女子,她的胆量,性格和貌相都是新中国新女性的典范.也就是因为这些,她的书会和人一样精彩.
——洪晃
在线试读
第一章 签下了登珠峰的"生死状
今天是出发的日子,我要去登珠峰!
尽管为这一天准备了很多年,可真到眼前却有点恍惚--这是真的吗?
我可能有些紧张,也可能太兴奋,已经连续三个星期没有睡好觉了.越是临要出发,事儿就越多.于是我想,如果再不走,我该焦虑了,毕竟这山太大了!
我是和十一郎-同出发的,他为我们苹果基金会的工作出差去阿里.我们会在拉萨分手.
在首都机场,我看到书店的架子上正在卖着我的新书《风过高原》,很显眼的位置.新书的出版让我很受鼓舞,于是这一次我在背包里装了三个日记本,打算把它们全写满.如果我登顶了,就回来写本书,书名叫《我登上了珠峰》;如果我没登顶,那也写本书,书名就叫《我没登上珠峰》.我想一样有意义,毕竟这样的体验太难得了.
在成都转机,遇到我们这次同队的深圳山友--高大的李向平.
下午4点到达拉萨.
去西藏登山学校见到尼玛校长,还有湖南的徐江雷和北京的记者刘小奇.来自大连的著名的大刘出去了.我们这次一共六名队员,就差杭州的范范和温州的阿南还没到.
报到之后,我们去了大昭寺边上的林仓,我住大间.登山物资太多,这些日子天天在整理装备,我随行有两个驮包,其他四个大驮包都办了航空托运.放下东西和十一郎去太阳岛人民公社吃茵类火锅,很美味,禾口内地没有分别,这种饭食进山后可就没得吃了.
饭后溜达在路上,发现月亮很圆、很亮.
夜里的拉萨温差还是有些大,服务员普布又给我加了一床被子.
我很喜欢这个房间的布局,很想拥有这样一栋房子.我一直以来都在拉萨找房子,可始终都没有合适的.其实我也知道,一年还能过来住几次?可不知怎么的,西藏是个让我幸福感很强的地方.一所房子,其实就是一个精神家园,证明一种存在、一种拥有.
今天来的路上,阳光、江水、水里的黄鸭,还有我熟悉的一切,让我的心开始快乐起来.
哇,拉萨它真的很不同!
……